用户名: 密码:

沈铁五校-李春吉老师

2013/2/14 5:13:22

    个人简介

    李春吉,1991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六年三班班主任,任数学科教学。获辽宁省研究型名师、沈阳市名师、沈阳市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主要工作成果:

    2002年撰写的案例《注意力的迁移》获市二等优秀案例

    2003年撰写的论文《巧设课堂练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获市三等奖

    2003年撰写的教学设计《圆的面积》获市二等奖

    2004年参加并主持的《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与策略》课题,获省一等奖

    2004年撰写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探究》获省二等奖

    2004年《分数应用题》获区一等优秀课

    2006年《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获市一等奖

    2006年获和平区骨干教师

    2007年执教的《粉刷墙壁》获市一等优秀课

    2007年执教的《粉刷墙壁》获省一等优秀课

    2007年《粉刷墙壁》课件获国家级一等奖

    2008年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会上做示范课

    2009年《粉刷墙壁》获国家级一等优秀课

    2009年获和平区先进教师

    2006年参与课题《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通过

    2010年兴城举办的省观摩课上《粉刷墙壁》为大会进行展示汇报

    2011年在黑山举办的省观摩课上《精打细算》为大会进行展示汇报

    2011年省教育学会送教下乡活动《体积与容积》一课进行展示汇报

    2011年获和平区政府先进

    2011年和平区“创先评优课改之星”评比中获特等奖

    2012年鲅鱼圈举办的省观摩课上《分数的再认识》为大会进行展示汇报

    2012年获和平区政府先进教师

    2012年获沈阳市名教师

    2012年获省教育学会授予的省研究型名师

    2012年被聘为省教育学会专家巡讲团成员

    2013年1月参加省骨干教师在大连的培训,让我的教育、教学视野更加的开阔,是我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收获颇丰!

    联系方式:邮箱lcj19690904@163.com

    教学随想

    高效的数学课堂,学生不仅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更应呈现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的情境,在此情境的指引下,课堂上要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强学生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课堂上给足学生实践、合作、思考的时间,创设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四能”的开放性、探索性环节,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教师装扮成粉刷匠来创设情境)

    创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愉悦自主、享受数学

    都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充分展示人的个性,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怎样让孩子的学习更有效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让自己聆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沈阳铁路第五小学“12345”课堂教学模式的“1”即为强调突出一个核心“乐学”。可见,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参与指导。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在学习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快乐中寻找到知识,在快乐中享受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生命质量。

    下面我就以我执教的五年级下册《粉刷墙壁》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乐学”课堂氛围,通过“连接生活——重体验,注重参与——促交流,回归生活——再探究”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从而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链接生活,重体验

    实践性是数学综合应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要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

    课前我让学生们收集相关信息,开展实践活动。首先,活动时进行必要的指导,明确调查任务:一是调查教室内粉刷墙壁所需相关数据,二是收集并整理粉刷涂料的相关信息。其次,留给学生充分实践空间,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黑板、宣传栏、门、窗的长和宽进行了测量,通过亲身经历感受粉刷匠的测量工作,应用相关知识并参与解决问题,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收集并整理粉刷涂料的相关信息时,学生们或是借助网络、图书查阅资料,或是亲自到涂料市场进行实地调查,多渠道地了解内墙涂料的性能和特点,使学生接近了生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课外知识,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喜悦。

    课上,听到了学生们汇报收集的相关信息,看到了他们一个个自信的神情,我知道他们在生活中得到了知识,同时也得到了快乐和满足,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质量得到了提高,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潜能被完全挖掘出来,我真的感觉到很幸福!

    课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果存在不同规格的涂料如何购买?”课上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这时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比如都买大桶、都买小桶,或大小桶一起买等多个方案,但如果提出“如何购买最省钱”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选择可能多买单价便宜的大桶,这样才能省钱。通过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数学问题,从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来享受数学。

    我觉得,数学课要做到与生活相连接,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学习的一种体现,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学生真正的求知欲被打开,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自主快乐中享受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注重参与,促交流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共性的,也是个性的。因为每个学生总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对学习的数学内容进行自我建构,学生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一个整体,让学生把各自的想法说出来,让学生在交流中对各自的观点、想法说出,让其在交流中对比、争辩、融会。在交流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1.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该体现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还是极具生活经验的解决问题策略时,我都会及时引导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来肯定鼓励。在掌声中看到他们幸福的神情,我知道他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和满足。例如:在选择大桶和小桶涂料时,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策略,参与活动积极踊跃,毫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我和同学们及时给予赞同的掌声。

    2.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应该体现在学生出现挫折时,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梳理其中合理的成分,给予他们耐心的启发。

    课上我把同学们课前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后,可能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现象,于是我请同学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这样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达到了在交流中发展,在交流中促进和提高的目的。还有在计算实际粉刷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实际粉刷面积的求法,然后再组织小组交流,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来求出面积,这样在数学活动中既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又在交流中使得他们数学经验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更好地完成数学化的过程。看到孩子们开心愉悦的笑脸,我觉得他们真正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每个孩子既是单独的个体,同时它又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有将它们有机的整合起来,学生的特点才能得到发挥。课上老师鼓励的话语,以及教师采用的合作学习的方式,都是将个体与整体有机结合的契机,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得到了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同时使他的数学经验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从每个人的张张笑脸上能够看出,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

    三.回归生活,再探究

    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方法来探究和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上,我设计了“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完成给阅览室的地面铺地板”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会想到需要测量铺地板的地面的长宽,还要计算出铺地板的面积,其次,还要到地板市场进行地板调查,了解地板的品质,更要设想铺地板时的损耗问题等等。这样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获取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认为,不仅仅是数学实践课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愉悦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任何类型的数学课堂教学,只要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那么学生在收获学习方法和启迪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数学课堂也能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摇篮。

    把握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教学的工具

(铁岭送教与学生交流)

    “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驾御教材,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这样老师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剪裁。”这一教学理念的感悟使我的数学课堂有了崭新的变化的。只有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创生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有创意的使用教材,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打造最高效的数学课堂!

    以往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容积和体积》一课时,我紧扣教材情境,通过物体的比较来感知物体的大小,然后,通过具体的实践把土豆和红薯放在烧杯里来观察水的上升,感知物体占空间从而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再体会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记得有一次,课后我们班的魏子荀同学拿着一个空奶盒问我:“老师,我把这个空奶盒捏一下,表面积没变,体积是不是变小了?”我随即陷入了沉思,我觉得自己真的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还发现课后做练习的时候,有些学生经常在物体的表面积或者在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与它的体积变化分不清,在后续的学习长方体、正方体、锥、柱体的时候,也是经常会遇到体积和形状的关系就搞不清楚。比如,把一个长方体重新铸成一个圆柱体,然后求底面积或高时,就把握不好了。

    基于上述原因,我在《容积和体积》一课的教学设计上大胆变革,采用实践法,课上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去观察、去体会,不按部就班地、生硬地使用教材,在不离开教材中心的情况下,创设学生兴趣范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亲历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的过程。

    课伊始,我采用了简练的谈话式导入,用儿童穿大人的鞋这一儿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空间,从而引出了体积的概念。这个活动多数孩子都玩过,他们既熟悉又充满了童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数学的思考,使学生快乐之余,感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理解“实心物体形变体积不变的原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土豆放入水中,水面升高来感知土豆占水的空间,再让学生动手切割土豆、折纸、摆硬币来进一步领会体积这一概念。在生活实际中,物体有实心也有空心的,对于空心物体的体积有没有变化规律,聪明的学生会疑虑。因此,我将教学推向更深层次的活动:捏奶盒。一个普通的奶盒,被捏扁了,体积有没有变化呢?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比较、让学生探究、从中得到有些空心的物体,形状改变了,体积也有可能改变。归纳出“相同数量的同一种物体,体积不一定因形状和表面积的变化而变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个道理。在这一系列的操作、思考中,升华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在理解容积的概念时,我采用了游戏和观察法。同样一杯水倒入外形相同的杯子中,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结果。一个小小的游戏顿时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在观察和思考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壁厚的问题,导致容器内部容纳空间有大有小,使容积的概念水道渠成的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为后面区分体积容积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培根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第三个设想就是通过练习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发展。本课中没有大量的练习,而是在深化理解时,用操作来完成反馈、理解的任务。如:用相同数量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摆硬币等;同一瓶饮料能倒满两杯或三杯……就是想让学生直观地来理解并感受容器的容积,也直观感受同一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关系。可以说一举两得。最后,设计“两个体积一样大的木盒和纸盒,它们的容积一样大吗?为什么?两个杯子,装水多的哪个杯子的容积大,你认为呢?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容积就是体积,对吗?”这样三道题用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加大学生思维的深度。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课标,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灵活多变地活用教材,才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因解读精辟而精彩纷呈。

(营口鲅鱼圈进行概念教学《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展示汇报)

    教育的路上我仍在不懈地探索,是数学的魅力让我全心投入。反思中我怀揣一份渴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让数学课堂处处绽放思维火花!

点击下载附件
版权所有 辽宁省数学会 沈阳市数学会联合主办
秘书处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街34号五楼 电话: 024-31999950 31999822
沈阳市数学会邮箱:sycmsmsc@sina.com,sycmsmsc@sina.cn,sycms111@sina.com
辽宁开明教育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辽ICP备18011803号-1
技术沈阳数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爱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