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东北中山中学流亡师生:“最牛”的教育不看分数比贡献

2015/11/18 1:36:24

    在如今学校光荣与使命似乎只剩下一个简单分数的现实面前,我们愈发珍惜国立东北中山中学(1934-1946)——这所“国立一号”中学的过往。

    “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绝不是看他能够从社会索取的能耐,而当看他向社会做出的贡献。”校友、成都科技大学著名分子物理教授黄崇圣的这句话,算是对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流亡师生成功观的解读。

    这样的成功观怎样炼成的?

    生活苦得不得了

    精神饱得不得了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流亡学生读书的艰辛。

    吃不饱,几乎是校友们最具象的记忆。校友张家骧说到的“油炒饭”一事,本是当笑话听,可听完眼里却有了泪水。“每个星期天晚自习,值日生去事务处领回灯油,分给同学们。油用不完,渐渐积累起来。就有脑子灵活的出主意——炒饭吃,来补充正餐的不足。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炒饭,就有一种真正的幸福感。可好景不长,一次油炒饭特别香,但吃完不到半天的光景,一个个都先后呕吐起来。开始还以为是什么传染病,后来找校医问病情,我们才知道是油炒饭惹的祸。我们不知道灯油已经改成桐油了,而桐油是吃不得的!”

    生活艰难,但他们内心充实。沈阳校友邓兰儒说:“中山师生物质生活上苦得不得了,精神面貌上却饱得不得了!”这些来自白山黑水的孩子像一簇簇的野杜鹃,在山上、岩石旁、草丛中……都能顽强地成长。他们知道读书机会的难得,知道抗日救亡。在学校迁川路上,赵德本想投军,可招兵的军官嫌他小,说:“你们好好上课,要留下火种啊!”今年他已93岁,依然记着这句话。

    与如今存在的“厌学”现象相比,他们可以有不同的理想追求,可以忍受饥饿与蚊虫,可以对时局失望,就是没有厌学的。别了爹娘,离了故土,少年流亡不就是为了读书吗?为了不当亡国奴吗?

    山花烂漫

    怒放鲜活的生命

    流亡的少年们又是幸福的。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益良多。抗战时期,中国中等教育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也迎来革除弊端的机遇。著名流亡中学——国立二中的校长周厚枢在《校刊》发刊词中说:“我们以往中等教育最大毛病,恐怕是太偏重知识的灌注吧?一般青年多如无轴之轮,无舵之舟,或只知个人生活前途的紧要,而不觉得个人关系与国家的密切;一般青年如此,整个国家也就表现不出一个精神来。”所以他推崇“精神训练”。

    这样的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也有其生命力。在当时,这却是报有“教育救国”信念者们的共识。老师们授课“百家争鸣”,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理想信念。

    “校园赋予青年旺盛的生命力。憧憬着理想,热爱文艺,不断探索哲理,我们写写唱唱,有时满开心,不甘寂寞。”这便是当时东北中山中学的氛围。四川校友王地山曾收到一封信,里面这样写道:“你爱在静宁斋的寝室里对着草坪拉小提琴,特别是《魂断蓝桥》,那悠扬、缠绵、有点带忧伤情调的曲子,总是让我怦然心动。我那时很腼腆,很少与人交往,有时一天难得说几句话,只是静静地听,默默地读,我早就把你引为挚友了。”发信时,这位老校友已离开这个世界,他的女儿附信告诉王地山,她的父亲瘫痪在床时常念往事,呼唤王地山的名字。其实,小提琴手另有其人,而非王地山。

    然而,此事却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缩影。特别是“戏剧角”,它让一些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仅静宁寺时期的“剧人”,后来活跃在中国戏剧界的,就有方瑞(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河北省话剧院副院长)、关尔佳(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导演)、华永庄(拍摄过《中华儿女》《平原游击队》等影片)、周肖(电影剧本《前哨》作者)……

    “读书会”则是同学们交流进步思想的平台,甚至他们连《新华日报》都能看得到。而最让今天的学生羡慕的可能是,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自己管理班级的伙食费……

    四川籍校友李远文告诉我们,学校北归沈阳后,他想到自贡蜀光中学读书,可人家不收他,因为东北中山中学学生“爱闹学潮”名声在外。后来他到了接收流亡中学川籍生的青木关中学。在那里,这个东北中山中学的非活跃分子却成了积极分子,将演话剧和办壁报的传统带到了青木关。

    那是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画面:山花漫山遍野,怒放着鲜活的生命。

    薪火不灭

    建设国家无处不在

    据不完全统计,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培育近8000名学子。

    他们是抗敌御辱的中坚力量。在东北中山中学各个时期,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有不少校友已为国捐躯,其中航空烈士张大飞、巴清正被不少校友提到。齐邦媛1999年5月来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张大飞列名的英烈碑前说:“一个立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男子,以血肉之身殉国,27岁的生命就浓缩到碑上这一行字里了。”

    他们更是后来国家建设的精英人才,可用“遍布海内外、遍布国家建设各个领域”来形容:水稻培育,地质勘探,行医从政,从教从军,冶金锻造,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修铁路、造拖拉机,还有作家、诗人……他们无处不在,对国家建设的贡献也无处不在。限于篇幅,我们不能一一列数。

    比如这些我们采访过的:

    在这些人中,95岁自贡校友张敬果的成就可能不那么显赫。他从企业退休后,成为一名倡导移风易俗的环保志愿者,坚持在小区捡拾垃圾、净化环境。他潜心研究剪纸艺术,人称“张剪纸”,其作品堪称一绝,被销往全国甚至国外。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省下退休金济困扶危,并在85岁的高龄光荣入党。

    我们将一个中考成绩排名榜放在校友微信群,北京校友穆杰看后说:“学校牛不牛不能只看分数,现在我们深受应试教育之害,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儿,搞此类排行榜会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应该比一比哪所学校为国家培养出的精英最多,出的人才多、贡献大,这样的学校才是真正最牛的呢!”

版权所有 辽宁省数学会 沈阳市数学会联合主办
秘书处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街34号五楼 电话: 024-31999950 31999822
沈阳市数学会邮箱:sycmsmsc@sina.com,sycmsmsc@sina.cn,sycms111@sina.com
辽宁开明教育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辽ICP备18011803号-1
技术沈阳数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爱饭工作室 .